中国政府网 登录

中消协发布2024年八大投诉热点

发布时间: 2025-02-10 16:50:49

在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报告中,《产品安全与召回》记者发现,2024年,消费者投诉热点涉及多行业、多场景,从商家落实国补政策不规范,到金融消费隐性收费,再到预付式消费纠纷、电信服务乱象等等,反映出部分经营者在商品质量、营销和服务等方面存在问题。具体情况我们一起来看。

1.国补消费市场活跃,部分商家营销行为有待规范

国家补贴政策的初衷是为了让利于民、促进消费,但部分商家和平台的不当行为损害了消费者权益,背离了政策初衷。主要问题有:一是商家涨价“套取”补贴;二是使用国补后不给予价保;三是商家原因导致消费者国补资格丧失。

【消协意见】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补贴政策细则,细化国补商品的价格计算规则,防止商家虚高定价或通过涨价等方式套补侵害消费者利益。监管部门可重点加强对补贴商品价格的监测,对参与国补商品的价格波动进行动态监管,及时发现异常涨价行为。平台应当建立完善售后保障机制,明确国补价保政策。同时,建立补贴名额恢复机制,对于未实际完成交易的订单,应当自动返还消费者补贴名额。让补贴真正惠及消费者,有效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需求。

2.“车辆统筹保险”投诉激增,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

近段时间以来,有大量消费者投诉反映一些“汽车服务公司”以保险公司名义对外销售“统筹保险”,消费者一旦购买此类“统筹保险”,将面临多重风险。消费者投诉的问题主要有:虚假宣传冒充保险进行销售、售后理赔难金额和退保难。

【消协意见】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六十七条规定,设立保险公司应当经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而销售车辆统筹业务的公司并非保险公司。“车辆安全统筹”也一般限于运输企业内部互助,每位成员缴纳一定费用,事故司机可从这笔费用中获取赔偿。与保险公司相比,此类公司的风险补偿能力及资金安全性相对较低,消费者购买“安全统筹名义的保险”存在理赔难度大、统筹公司跑路风险高、不受政府监管等多重风险。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汽车商业险时谨慎识别,避免选择此类产品。

3.羽绒服产品虚假宣传频发,消费者权益频遭侵害

2024年,服装产品投诉增长49.96%,其中羽绒服产品虚假宣传、以次充好等问题消费者投诉较为集中。消费者反映的问题主要有材质虚假宣传、充绒量虚假宣传和品牌虚假宣传三个方面。

【消协意见】羽绒服是消费者冬季保暖的常用品,入冬以后,羽绒服虚假宣传问题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之一。建议有关部门针对羽绒服等季节性商品在热销期间开展专项检查,特别是加大对虚假宣传、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的抽查和监管力度,提高违法成本,震慑不法商家。同时,开展羽绒服相关产品消费教育,普及羽绒服的材质、充绒量等基本知识,提升消费者的辨别和维权能力。平台应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一旦发现商家有售假行为,应及时采取暂停店铺运营、扣除保证金等措施。

4.“先享后付”隐患多,消费者需防范隐藏“陷阱”

“先享后付”作为一种支付方式,在职业技能培训和电商行业中应用广泛,尽管看似便捷,但消费者在使用该功能时遭遇了一些隐患和挑战,引发了不少投诉:一是培训机构以“先学后付”名义诱导办理消费贷;二是网购平台“先用后付”功能关闭难;三是“先用后付”存安全性隐忧。

【消协意见】培训机构在为消费者开通“先学后付”前,应明确告知消费者相关条款和风险。网购平台应当保障好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不应将“先用后付”功能设置为默认勾选;同时,为消费者提供一键取消或便捷的设置入口,简化“先用后付”功能的取消步骤,确保消费者能够轻松管理和关闭相关功能。加强“先用后付”功能的身份验证、支付安全等,设置支付提醒,避免因误操作引发纠纷。此外,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加强对培训和电商行业“先享后付”业务的监管,确保其透明公平经营,防止侵害消费者权益。

5.金融消费乱象不止,违规荐股与隐性收费问题突出

金融消费领域消费者投诉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一是违规荐股现象多发;二是隐性收费抬高贷款成本;三是提前还款难和不合理收费;四是不正当催收行为屡禁不止。

【消协意见】消费者应当加强金融消费知识学习,强化防骗意识,特别是对贷款、投资等金融产品的风险认知,防范各类金融消费陷阱;监管部门应当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消费金融公司应当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以显著方式向借款人告知贷款年化利率、费率、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关键信息。相关监管部门应当严格落实办法规定,对违反规定的金融机构依法实施责令限期整改、责令暂停部分业务、限制股东权利等监管措施。

6.笔记本电脑投诉高发,质量与售后问题较为集中

近期,笔记本电脑的投诉问题呈高发趋势,消费者投诉主要集中在产品质量以及售后服务方面,主要包括笔记本电脑故障频发,售后服务不到位,部分消费者反映收到的商品并非全新产品,外观存在磨损或划痕。

【消协意见】笔记本电脑作为高频使用的电子设备,其质量和售后服务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和权益保障。笔记本电脑厂商品牌形象的建立需要长期的积累,频繁出现的质量问题和售后纠纷会逐渐削弱消费者的信任。相关笔记本厂商应当严控产品质量,加强出厂检测,降低故障率,树立可靠的品牌形象。同时,完善售后服务标准,明确检测流程,对频发故障的商品严格落实《微型计算机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保障消费者的退换修权益。相关销售者应当规范销售行为,杜绝以旧充新。

7.电信服务投诉居高不下,消费者权益屡遭侵害

2024年,电信服务投诉量比上年增长99.1%,消费者投诉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二次回收卡”销售行为不规范;二是套餐降级困难;三是携号转网难度大;四是宽带取消难。

【消协意见】电信运营商应提供更加便捷的套餐降级和携号转网服务,避免人为设置不合理的审批流程、限制条件等各类障碍。在办理服务续约时,应征得消费者明确同意,告知消费者续约和违约条款,确保消费者在续约前完全知晓相关费用和取消条件。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电信行业的监管,推动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完善,特别是在不正当营销、隐性费用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

8.预付式消费纠纷多发,消费者面临多重风险

预付式消费中,经营者为提前锁定消费一般会给予消费者一定优惠,吸引消费者提前充值,一旦预付式消费发生店面关门、商家跑路,极易引发群体性纠纷。消费者投诉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不签署书面合同;二是经营者虚假承诺,随意降低商品或服务质量;三是设置不公平格式条款;四是经营者携款潜逃。

【消协意见】在各种预付式消费问题中,资金安全风险最为突出,特别是每逢年底,经营者跑路现象多发。建议制定相应法律或行政法规,从明确经营者资质要求、规范合同内容、强化履约担保机制、加强预付资金管理、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完善费用退还机制、设立冷静期制度以及建立信用惩戒措施等方面进行规制。对于涉嫌犯罪的行为,应由公安机关及时依法介入,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从而有效遏制此类不法行为的蔓延,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