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阳还隐伏在地平线下,萤火虫也能发光,划出一道忽明忽暗的弧线,其微光正因为黑暗而分外明亮,引导人们温暖的回忆和向往。
我们就是那一只只萤火虫,虽微不足道却温柔了月光,为黑夜带去了一抹柔情,照亮了人们心间的希望。在疫情突发的时刻,我们凝聚在一起,用微光汇聚成耀眼的光芒,击退张狂扑来的病毒。
支援我们小区的是两名人民医院的年轻大夫,性格爽朗,为人正直,干活麻利,这是初见她们的第一印象。
熟识后得知,她们两个已经半个多月没见过家人了,其中一名大夫家中还有一个不足周岁的孩子。虽然她们在医院已经连续值了两天班,本该是下班回家休息的时光,但是当接到任务为小区人民做核酸时,她们坚定的服从组织安排,只是和家中电话沟通好事宜后,便全心扑到了工作上,这一坚守就又是半月。每天早上五点就要起床,她们也曾想过赖床,可这个念头在闹钟响起的一瞬便云消雾散,她们急忙洗漱整理,简单吃过早餐后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防护服穿上就不曾喝过一口水,去过一次厕所,这一坚持就整整坚持了半个月的时间。
她们说早已经习惯,可是我们心里清楚,哪有什么习惯,不过是为了心里的这份信念,坚守罢了。待万物复苏之日,真希望她们能踏踏实实睡个好觉。
看到医生的付出,作为志愿者的我很感动,也希望能够尽我所能,帮助大家解决更多问题,协助医护人员做好每一项工作。
参加志愿活动的第一天,早上五点我便来到了核酸检测点,用心记住大家提醒的每一个注意事项,希望尽可能地减轻他们的负担。为了提高核酸检测效率,也为了让奋战多日的队友们能稍微轻松一些,最远的楼口,我负责去通知,最高的楼层,我负责跟着入户,哭闹的小朋友,我负责去安慰。一天下来,滴水未进,就连吃饭也是急急匆匆,但心里却是无比满足,因为我也能骄傲地向别人说一句:“在和新冠病毒斗争的过程中,我也出过一份力,我也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康发过一束光。”
老小区没有电梯,但有很多老人住在顶楼,他们大多行动不便。每次爬上顶楼的时候我和同行的医生都已经是满头大汗,我们偶尔会开开玩笑“咱这是到仙境了”——眼镜上是一层小水滴,再配上面镜上的雾气,视线也已经模糊,我们两个是深一脚浅一脚的迈着台阶,一起的小弟弟还笑我们是两只大白熊。
我的同事张倩是个热心肠,每天她都会早早地到核酸采集点,热情地和大家打招呼、开玩笑,她就像一个小太阳,无论阴霾多重,总会被她积极向上的态度击溃。一次我正在给居民扫码时,她偷偷地看了我好几眼,终于忍不住询问我是不是腰疼,我很诧异她是如何发现的,等不太忙的时候,她又让我去休息一下,接过了我手中的活。回到家还微信一直叮嘱我,怕我身体熬不住。因为有这样细心而认真的好队友,我感到无比的骄傲,也被她爽朗的性格和踏实的工作作风所吸引,也许这就是“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的巾帼英雄吧,顿时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真正参与进来,我才深刻体会到了志愿者和医护人员的艰辛。作为老小区,我们的志愿者很多是上了岁数的老人,他们不辞辛劳、不畏艰苦、不求回报地为小区居民服务着。
“为什么让孩子插队呢?”“为什么不等网好了系统不卡了再让我们下来呢?”“我不要这个医生给我采,他捅得太深了。”“为什么还不结束啊?”“为什么到我了网就不行了?”每个人都有疑惑,我们每天被“十万个为什么”包围着,原本就不轻松的工作显得更加复杂。现场维持秩序的多数是年长的小区志愿者,每每这个时候,他们就一遍遍不厌其烦的地为居民解释,回答他们的各种各样问题,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最方便的方法。
最惊险的是在一次核酸检测时,有一名男子没有戴口罩,我的同事好心提醒他,没想到却迎来了他气急败坏地指责,他一边“口吐芬芳”,一边手舞足蹈地指责上网课的孩子插队,现场一度比较混乱。60多岁的张大爷上前好心劝导,可是他却完全听不进去,甚至还从兜里掏出了一把水果刀,如果不是大家反应及时,迅速控制住了他,若不是警察就在周围,或许张大爷和现场的居民都会受到伤害。后来我们才得知,这位男子是有间歇性精神病的,性格比较孤僻,也没有人照顾。面对这样的特殊群体,小区不仅没有放弃,还专门将果蔬送到他的家里,对他进行关怀慰问。
同样受到“特殊对待”的,还有很多独居老人。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阻断了很多年轻人回家的路,他们或是被困在别的封控区,或是上了一线,为了大家,却顾不得自己的小家。为了让他们放心,我们必须做好保障工作。大概凌晨四点多钟,负责领取保供物资的志愿者就回来了,我们第一时间分装一部分送到独居老人、困难家庭等特殊群体家中。吃完午饭,我们就开始整理、分类、打包蔬菜包,方便居民领取,尽可能的避免聚集,同时也保障居民的正常饮食生活和起居。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我愿做那陪伴渔人的点点光亮,虽微不足道,却也能汇聚成河,照亮夜空,亦如我们坚定的信念,和无数众志成城的志愿者们。我们必将竭尽所能,
点燃希望,照亮人们的心间,迎接即将到来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