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装饰装修服务消费警示
疫情过后的家装市场迅速复苏,消费者和家装公司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而暗藏着不少“猫腻”,成为消费投诉多发区。对此路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路南区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提前了解家装知识,谨慎选择家装公司。
谨慎选择商家,注重资质口碑
当前,由于整个装修行业市场准入门槛低,从中仍存在部分无营业执照、无相关证书、无经营场地的“三无”施工队,不仅可能存在质量安全方面的隐患,而且出现问题后会导致消费者维权难。因此,在消费者选择装修商家时,一定要查验其营业执照和相关证书,选择资质齐全、口碑优良的企业。消费者可以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看商家是否按时参加企业年报、有无行政处罚记录或商家经营状态等信息,条件允许的话还可到施工装修的现场参观、考察,对选择的装修商家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切勿轻信口头承诺,签订书面合同
消费者应理性对待装修商家所开展的一系列促销活动,签订合同前一定要货比三家,避免冲动消费。需注意保留促销宣传单页等证据,并将经营者承诺的优惠条件(如“一口价”、“拎包入住”、“定金可退”等)予以细化并写入正式合同,不明确的条款问清楚之后再签约付款。
签订合同时,应尽量使用已在住建部门备案的《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合同》文本,拒绝“霸王条款”。合同条款应明确、详细、可操作,标明装修涉及材料的品牌、型号,避免使用“国内名牌”、“国际名牌”之类的表述代替;如果委托装修公司选择建材的话,应妥善保存预选材料样品,以便日后检查对照;应详细注明施工工期、质量要求、装修材料明细、产品质量合格证明、验收程序等易产生纠纷的事项;应约定好违约金的赔付比例,明确工程延期等情况的违约金赔付金额、赔付期限、赔付方式等条款。装修装饰方案合同要经过双方书面认可,并签字盖章。要注意的是,以上几点至关重要,缺一不可。
不当“甩手掌柜”,项目心中有数
施工前,消费者应仔细查看装修方案,逐一对照核实合同中各个项目是否在方案内,以免商家随意增减项目。
施工过程中,如有工程项目更改,消费者要求把更改内容形成文字并双方签字确认,如受客观条件限制,消费者可以采取录音录像等方式留存证据,以备后续出现纠纷时维权使用。消费者应跟踪了解装修商家是否严格按照合同条款、工程报价、材料品牌、标准施工工艺进行施工,随时与装修商家进行沟通,并做阶段性验收。
竣工后,应进行工程质量验收,达到验收标准和室内空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做到验收合格后再结算余款。
付款时要理性,避免后期找麻烦
特别要注意的还有装修付款比例,这通常是消费者最容易忽略的问题。一般装修公司全包付款比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在开工三日前、工程进度过半、竣工验收合格的时候缴纳,其缴纳的比例有所差异,建议按照30%、40%、30%这样的比例分阶段付款,是为了保证装修质量的同时,也避免了一些装修公司前期收取大量的款项,后期施工一再拖延,施工效果差,令消费者们苦不堪言。当施工完毕进行验收的时候,如发现装修工程中出现材料不符、质量问题的情况,消费者有权利拒绝支付尾款,这类条款在装修合同中都应有体现,避免后期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让消费者变得被动。
注意留存证据,及时依法维权
此外,装修房屋中的有些瑕疵不会在短期内显现,《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的最低保修期为两年,有防水要求的厨房、卫生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为五年。保修期自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保修期内质量出现问题,消费者也可以依法维权。
消费者应尽量留有家装公司的宣传资料和与其销售人员的聊天记录、现场影像、付款截图、装修合同等相关资料,以备维权之用。一旦发现经营者有违反合同的情况,应及时与装修商家协商解决,如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消费者可拨打12345、12315热线向监管部门投诉,或向消协组织投诉维权。